陜西“十三五”:做大做強文化產業

2016-01-29
字體 【
分享:

“文化產業產值年均增長25%以上?!辈痪们鞍l布的《中共陜西省委關于制定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了陜西文化產業的“十三五”奮斗目標。陜西在建設文化強省的過程中,把做大做強文化產業作為重要一環,除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文化與科技、金融、旅游、互聯網等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文化+”新興業態外,針對陜西實際,還特別提出構建覆蓋全省的產業帶,做大做強陜文投、西部電影等國有文化集團,支持民營文化企業健康快速發展等具體工作方針。

發掘文化資源的產業潛能

在2015年11月召開的中共陜西省委第十二屆八次全會上,陜西省委書記趙正永在談到陜西“十三五”規劃時指出,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加強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宣傳,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在陜西省政府日前召開的征求部分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及基層群眾代表對政府工作報告的意見和建議座談會上,陜西省長婁勤儉指出,建設文化強省是陜西的責任,省政府正在大力推進30個重大文化項目,重點做強歷史文化、紅色文化、絲路文化和文藝陜軍等一批文化品牌,努力把文化產業打造成支柱產業。

“十二五”期間,陜西省文化產業規模繼續擴大,產值不斷提高,GDP占比穩步提高。文化產業年均增長速度在30%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16.7%。經過幾年的改革發展和政策引導,陜西組建了以陜西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等9大集團為代表的一批大型文化企業集團。

以陜文投為例,成立6年來,已發展成為擁有21家子公司的大型企業集團。企業資產規模擴大7倍有余,形成了覆蓋影視、藝術、傳媒、文化旅游、文化金融和互聯網六大板塊的產業格局。其投資的電影《推拿》先后斬獲柏林銀熊獎、臺灣金馬獎等大獎,投拍的《王大花的革命生涯》、《平凡的世界》等40多部電視劇和紀錄片引起較大反響。在文化旅游方面,主導建設的照金紅色旅游小鎮,被評價為“新型城鎮化的照金樣本”;2015年與阿里巴巴集團合作在延安棗園文化廣場舉辦了“阿里年貨節”,為實踐“互聯網+”惠及農村、惠及老區邁出了重要一步。陜西現有12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8家國家動漫認定企業,上百家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單位),在文化產業發展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領示范作用。

“目前而言,陜西省文化產業所占比重雖然還不高,但其優結構、擴消費、增就業、促跨越、可持續的優勢和功能已逐步顯現,抓住文化產業,就抓住了一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标兾魇∥幕瘡d廳長劉寬忍表示,“十三五”期間,陜西將進一步優化文化產業整體布局,將豐厚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加快建設以西安為全省文化產業發展核心,關中綜合文化產業帶、陜北民俗及紅色文化產業帶、陜南自然風光生態旅游產業帶三大文化產業帶并舉,著力打造古城現代文化區、延安紅色文化區、陜北歷史文化區、秦巴風情文化區和蜀漢特色文化區十大特色文化片區。

為民營文化企業營造寬松環境

“不僅能直觀領略千年前的古遺址,還能通過豐富的文物展陳,感受盛唐商業文化,古代絲綢之路的繁盛?!比涨?,在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內,來自山西的游客田先生這樣評價這座國內首家、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家民辦國家二級博物館。而且,這個建筑面積達3.5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博物館還免費開放,不少國有遺址類博物館尚且做不到這一點。作為西市博物館的投資方,西安大唐西市集團開創了以社會力量、民間資本保護國家歷史文化遺址的先河,并發展成為國內民營文化企業的翹楚。

2014年陜西民營經濟的GDP占比已達到52.7%,其中文化產業有相當大的貢獻。陜西省制定政策鼓勵資本通過獨資、合資、合作、合營等多種途徑,組建各種類型的文化投資公司,積極引導金融資金投向文化產業。目前,陜西90%的文化企業或關聯企業由民營企業投資,民營文化企業總產值占全省文化企業總產值的70%,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速連續4年保持在30%左右。西安大唐西市、西安超人雕塑研究院、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陽光麗都大劇院等一批民營文化企業成為文化產業的主力軍。

2015年10月,陜西省文化廳、省財政廳、省工信廳等聯合印發了《關于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意見》。陜西省文化廳副廳長李全虎在不久前召開的陜西省文化廳文化產業工作會議上表示,“十三五”期間,要大力扶持民營文化企業和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積極為民營文化企業發展營造寬松環境,按照“非禁即準”的原則,放寬市場準入,完善財稅金融支持辦法,打造小微文化企業孵化基地,出臺成長性小微文化企業命名獎勵辦法,加快培植一大批潛力大、活力足、機制新、效益好的民營文化企業,形成與國有文化企業互為補充、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富有活力的優勢企業群體,以促進文化產業的加速發展。

把握“一帶一路”重大機遇

“一帶一路”戰略賦予了絲路沿線國家與地區新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作為絲綢之路起點省份,陜西抓住機遇,加快經濟帶新起點建設。陜西省文化廳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文化先行”的工作思路。眾多文化企業通過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自覺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交往與合作。

陜西演藝集團有限公司是2009年10月成立的陜西大型國有獨資文化企業,被譽為陜西的“演藝航母”,近兩年來圍繞“一帶一路”戰略,主動調整工作重心,把推進絲路主題的藝術創作作為重點,復排了歌劇《張騫》、創排了雜技劇《絲路彩虹》等“絲路”劇目,并舉辦了“絲路風情之從長安到羅馬”藝術展演月等活動。在擬定出臺的集團“十三五”規劃中,陜西演藝集團提出,積極貫徹“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以“十一藝節”為重要發展契機,堅守社會責任,以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現代文化企業制度為抓手,加快演藝產業發展方式深層轉變,不斷提高集團資本實力和市場化水平,為陜西文化發展繁榮做出應有的貢獻。

西安大唐西市以保護、傳承優秀歷史文化和復興絲綢之路文化為己任,積極響應“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在中國貨促會、中國國際商會和陜西省、西安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策劃并正在實施網上絲綢之路、絲路國際博覽園、絲路風情街、絲路國際博物館城、絲路文化創新工程“五絲”工程。2015年12月,由大唐西市發起組建的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在香港正式成立,并舉辦了絲綢之路國際投資論壇,持續推動“一帶一路”戰略下的國際文化產業合作。此外,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西安曲江新區搶抓絲綢之路經濟帶新機遇,實施以“老城改造、新城建設、城鄉統籌和文化旅游業、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的“三城兩業”發展戰略。

“十三五”期間,陜西將充分利用豐厚的文化資源,統籌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積極探索市場化、商業化、產業化的文化“走出去”運作方式。培育一批能適應國際市場環境的外向型文化企業,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推動文化與國際商貿、旅游相結合,加強與境外經營機構的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文化交流新格局。

在不久前于西安大唐西市舉辦的“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年會暨第三屆中國文化產業峰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王欽敏指出,在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信息經濟時代的背景下,廣大文化企業應抱團出海,抱團競爭,抓住國家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的有利契機,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原創能力,打響“走出去”品牌。